联系方式
- 联系人: 曲女士
- 手机:18279154621
- 电话:0791-86665551
- 地址: 中国 江西 南昌 青山湖区 高新南大道1688号
- 邮编:330000
详情
依旧“寒冷”的2025年,餐饮人该如何“夹缝求存”?
媒体调查表明,太原二手设备商单日回收25家闭店设备,西安江汉路步行街出现十店七关的萧条景象,这无疑是餐饮寒冬的典型写照 。
就连曾经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品牌也未能幸免:小锄匠寿喜烧全线闭店,姜虎东烤肉规模大幅缩减。餐饮业的这股“倒春寒”,让2025年的餐饮行业依旧深陷“寒冷”之中。
01 2025年的餐饮行业依旧“寒冷”
2024年短短一年间,竟有300多万家餐饮店倒闭!而这场来势汹汹的“倒闭潮”,即便步入2025年,依然没有丝毫退去的迹象,反而在诸多现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。
1、一方面,全国各地城市正经历“倒闭潮”,无数餐饮店关门。
据红餐网报道,广州多个商圈的餐饮店正在悄然消失。
例如,珠海区万胜广场B1层,一些空铺已搁置良久,多家餐饮店被贴上“升级改造”的通知,部分门店自春节以来一直未开业。
广州萝岗万达广场步行街同样冷冷清清,众多门店处于歇业状态。其他城市的情况也大同小异。
太原开春后14天内,二手设备商就连续收购了25家餐饮店的设备;杭州文三路觅花街上,年前有二三十家餐厅,年后已有七八家相继撤离。
深圳地区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。
一位抖音博主走访某万达广场实体店发现,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,实体店接连倒闭。
还有媒体报道称,深圳南山区撤店的餐饮店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了两成,涉及火锅、快餐等多个业态。
西安地区也有类似情况。一位抖音博主发布的内容引发共鸣,他表示:“江汉路的某条步行街,10家门店中关了7家,其中不乏烧烤店和火锅品牌。”
2、另一方面,多家餐饮品牌也相继因扛不住压力而退出市场。
一些曾经有实力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品牌,境况同样不尽如人意。
例如,精品咖啡品牌Seesaw,作为喜茶投资旗下的品牌,曾在上海地区风光无限。尤其在2022年8月,其直营门店突破100多家,2023年更是开始开放加盟,同年11月特许经营门店达到30家。
然而,今年2月份却传出拖欠员工工资的消息,且其百家门店已锐减至49家,广州、珠海和北京的门店目前仅剩一家,境况凄惨。
同月,上海日料界网红品牌小锄匠也开始失去往日风采,从去年开始陆续关店,今年2月份其在上海的门店已全部关停。
除了独立运营的福建福州店外,其上海、温州、苏州等20家门店已全线关闭。小锄匠给出的理由是:“因经营困境不得不关闭所有门店。”
紧接着,昔日“烤肉界顶流&rdquo韩料品牌姜虎东也被曝出大面积关店。
如其位于济南恒隆广场的门店在今年2月21日正式停业,令人惋惜。大众点评显示,宁波、成都、汕头、南昌等地的姜虎东白丁烤店大多处于歇业关闭或暂停营业的状态。目前,其仅存门店仅有16家,规模收缩了一半以上。
即便是餐企,也未能幸免于关店潮。星巴克于2025年2月关闭了2006年开业的红房子店;Tims则于同年2月关闭了2019年开业的大学路店。
02 2025年餐饮“倒春寒”的多重理由
2025年餐饮“倒春寒”的多重理由:供给过剩、成本高压、运营短板
2025年,餐饮业遭遇了“倒春寒”,这实际上是市场理性回归的体现。多重因素,如供给过剩、成本高压、消费迭代以及运营短板等相互交织,加速了行业的洗牌。
1、一方面,供给过剩与行业饱和导致不堪重负的门店被清退。
中国每千人拥有7家餐饮门店,位居远超合理市场容量。
2024年,餐饮企业总数增至1682.2万家,同比增长125.3万家,但消费需求未同步增长,竞争加剧。
例如,太原二手设备商单日回收25家闭店设备,西安江汉路步行街出现“十店七关”现象,这些都是市场过度饱和后的自然出清。
供给过剩、行业饱和还加剧了同质化现象,使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餐厅面临更大生存压力,最终关门歇业。据统计,约87%的倒闭餐厅死于同质化竞争。
2、另一方面,成本高压与现金流危机加剧了“倒春寒”现象。
二三线城市房租上涨导致成本失控,深圳南山区撤店率同比增加两成,部分商场餐饮存活周期不足半年。
品牌如小锄匠寿喜烧、姜虎东烤肉因门店面积大、租金高昂,在客流量下滑时难以承受冲击。
3、此外,2024年,许多餐饮企业因扩张过快导致资金链断裂。
例如,Seesaw咖啡门店数量从百家锐减至49家,还拖欠员工工资,暴露出加盟模式下的品控与现金流问题。不少网红品牌盲目追求规模,忽视单店盈利能力,最终被市场淘汰。
同时,消费者转向性价比和刚需品类,减弱了网红品类的吸引力。
中产资产缩水后,消费更加务实餐饮、网红餐厅因不具备刚需属性,客群复购率骤降。
如小锄匠寿喜烧等日料品牌的关停,反映了高价品类在理性消费环境下的生存困境。
网红餐饮和品牌深陷“倒闭潮”还存在以下困境:重营销轻产品导致口碑崩塌。
如明星餐厅因忽视食品质量而暴理漏洞与合规风险,部分品牌因食品安全、税务违规被淘汰;以及品控和供应链管理问题,如姜虎东烤肉规模缩减,部分原因可能涉及此方面。
03 艰难的2025年,餐饮人该如何“夹缝求存”?
从目前情况来看,2024年的“倒闭潮”并未因春节档的消费热潮而消退,反而以迅猛之势延续至2025年。
为此,不少业内人士预言:“2025年,或许比2024年更糟糕。”甚至南城香创始人汪国玉都放话:“2025年活不下去就破产!”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,餐饮人究竟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?
1、一方面,放弃盲目扩张,学会及时止损,先稳住基本盘。
自去年以来,餐饮行业持续惨淡,品牌为求生存,克制扩张冲动,止损减损。
2025年2月10日,喜茶打响反内卷第一枪。其内部邮件指出,行业的“数字游戏”已到尽头,无意义的价格战、营收和规模内卷消耗用户对新茶饮的喜爱。
喜茶决心在2025年执行差异化战略,不做低价内卷,拒绝门店规模内卷并暂停事业合伙人申请,开启反击“规模内卷”、迈向“价格深耕”之路,这体现出品牌的谨慎态度:先冷静止损,再谋发展。
头部企业在倒闭潮中普遍采取谨慎策略:
关店止损。例如,九毛九舍弃副牌发展主营品牌,呷哺关闭烤店,西贝放弃快餐升级主营品牌。
收缩战线。部分品牌放弃非核心或业绩不佳区域,巩固优势地区。如小锄匠寿喜烧上海世纪汇店停业,目前仅剩福州一家店;Seesaw咖啡不到一年门店数量锐减一半。
放缓扩张。多数头部企业不再盲目追求数量增长,对新开店面谨慎评估选址,喜茶暂停加盟专注在营门店“价值深耕”。
2、另一方面,顺应潮流,爆改门店,激发消费欲。
疫情下百姓钱包紧缩,消费热情与购买欲望减退,消费观念更趋理性。
在此情境下,许多门店客流量和营收大不如前。为盈利,只能设法爆改门店,盘活客群资源,重燃消费热情以撬动盈利。
例如,一些汉堡门店原本生意惨淡,后改成“汉堡自助”模式后生意回暖。
杭州一对夫妻经营的美式汉堡店就是典型。该店原本主打精品汉堡,单价40 - 68元,随着“精致汉堡热”退潮,经营长期低迷,月流水仅够付房租。
为扭转局面,该店顺应“平价汉堡”热潮,推出129元一位的自助汉堡套餐,包含汉堡、汽水、小食等十个品类,很有吸引力。推出该套餐后,门店两个月内扭亏为盈。
这家杭州汉堡店的转型关键在于打破原有定位,适应消费降级趋势。原精品汉堡针对小众市场,2025年消费者更追求性价比,致其复购率不足。
改为129元自助模式后,通过品类组合优化(汉堡 + 汽水 + 小食)和无供应,将客单价从单次68元提升到129元,同时以“低客单 + 高频次”策略吸引大众客群,提升了翻台率和整体营收 。
3、再者,从“活下去”向“活得好”转变。
贾国龙提出“猫冬”策略,强调行业低谷期内功、储备复苏能力 。企业要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品牌价值,避免价格战透支生命力,餐饮人需学会“精细化生存”,其前提是稳住基本盘并内功。
这些年餐饮品牌已总结出一套方法.论:
聚焦核心市场,探索下沉市场:暂停盲目拓店,优化现有门店模型。如莆田餐厅翻倍大厅桌位吸引小型聚会客群,布局四线城市利用其消费潜力。
优化成本结构,提升运营效率:选本地供应商降运输成本,批量集采降采购成本;针对低线城市定50 - 70元客单价;探索轻资产模式,如紫光园10平米酸奶档口月入百万。
强化客户黏性,深耕私域流量:通过公众号、小程序构建私域池,推送精准优惠;记录顾客偏好提供个性化服务;设计分层会员权益,用积分兑换增强复购。
设计健康化与场景化产品:开发低糖低脂菜品,透明食材来源;设计“一人食套餐”“加班能量盒”等场景化产品;结合地域文化打造特色菜品。
技术赋能管理,线上线下联动:应用智能点餐系统、ERP库存管理工具降人力成本、优化菜品结构;加强外卖平台合作,开发自有小程序提配送效率;通过线上预订、一键买单提转化率。
正如贾国龙所言:“收缩不是退缩,而是为了更有力地出击。”
4、最后,用一店三开对抗成本,实现单店效益。
餐饮人疫情后处境艰难,除食客消费热情减退外,还受人工、租金、食材成本“挤压”,房租成本尤甚。为此,餐饮人“花式”节约租金。
一方面,从业者以“拼租”方式共享时段与门店空间分摊租金,如郑州东风路一家饭店老板将24小时时段分给不同老板经营不同业务,实现“一店三开”。
另一方面,茶咖、火锅、快餐品牌以“店中店”&ldquo店”形式降租金、“批量开店”。如茶颜悦色推出“糖水铺子”副牌,在现有门店资源里大量布局,共开93家店。
最后,通过一面积多业态经营、剔除无用面积降单位面积成本 。如乐乐茶将门店面积从50平米压缩到20 - 30平米,在上海开众多低租金门店;库迪咖啡等把门店压缩成1 - 2平米纳米店,降低租金 。
小结:
2025年的餐饮行业,恰似一场“倒春寒”,虽刺骨却藏生机。
供给过剩泡沫已破,成本高压使裸泳者现身,消费理性粉碎伪需求,此乃市场迈向理性的必经历程。消失的门店和品牌意味着旧模式落幕,幸存者的突破创新预示新生态萌发。
未来餐饮业将告别“规模为王”的粗放竞争,进入“效率至上 + 用户深耕”的精细时代。
头部品牌如喜茶“反内卷”,放弃低价竞争与虚增规模,深耕差异化;中小品牌如杭州汉堡店,靠改造模式、平价普惠与特色场景体验重.生;
还有餐饮创业者借“一店三开”“店中店”创新模式平衡成本与流量。这些表明寒冬生存要主动重构价值链,而非坐等转机。
行业会呈现“两极分化”与“垂直深耕”并存的格局。
一端是高性价比社区刚需餐饮(如南城香、紫光园),以高复购抵御风险;
另一端是有文化或健康标签的品质品牌(如莆田餐厅、新中式茶饮),凭情感溢价过周期,中间平庸者将被淘汰。
经济学家指出“危机是对低效的rdquo;,2025年餐饮寒冬是行业从“无序扩张”到“价值沉淀”的关键节点,敬畏市场、回归本质方能在寒冬锻造生命力,诚如贾国龙所说“活着的就是未来希望”。
文章仅供参考交流,无商业目的。如有不当,欢迎留言指正;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